山东汇海膜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碳达峰 碳中和”贡献汇海力量!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25-04-12
浏览数: 次
位于革命老区沂南县的汇海膜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由4博士、5名硕士、3名电气机械工程师、10余名检测专业人员、20余名在校研究生组成的研发团队能擦出怎样的火花?近日,步入汇海膜材料智能制造基地,全自动气体分离膜纺丝机组正高速喷丝,持续生产高性能中空纤维气体分离膜,在智能组装区域,膜组件自动化产线通过自动封胶快速完成不同规格的气体分离膜组件的装配,质量管控中心内,生产的膜组件被逐一检验,数据实时上传至数据系统,生动诠释了革命老区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书写着老区企业迈向高精尖的崭新篇章。“气体分离膜是针对混合气体分离净化的工具,是利用不同气体在膜中渗透速率不同达到气体分离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过滤’,即以膜两侧气体的压力差为推动力,利用混合气中不同气体在膜中渗透速率不同,从而达到气体分离目的。”太原理工-山东汇海膜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廖家友介绍道。据了解,气体分离膜技术是一种成本低、能耗少、绿色无污染的新型高效气体分离技术,膜材料是气体膜分离技术的核心。廖家友带领的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研发团队从膜材料出发,在气体分离膜材料合成制备及其应用研究领域深耕十余年,凭借其在气体分离膜结构设计和调控方面的扎实经验基础,采用低温阶段聚合突破了聚酰亚胺膜材料量产瓶颈。同时采用表面偏析技术,并借鉴碳纤维生产工艺,自主设计纺丝配方,实现了超细中空纤维膜连续纺丝生产,该成果被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我们立足我国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需求和国内外膜科技发展前沿,与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膜科学技术团队合作,2020年建立智能制造基地,装配投产5条高速多喷头自动化生产线,可年产中空纤维气体分离膜约100万平米。2022年又投资5000万元与太原理工大学共建膜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高校化学、化工、高分子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校企协同创新,突破膜材料、膜技术与膜应用的核心科学理论和关键技术。”说起与太原理工大学的校合作,山东汇海膜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忠宝非常自豪。得益于校企共建擦出的创新“火花”,汇海膜突破了国外对气体分离膜原材料、膜丝生产工艺、膜组件装配的“卡脖子”技术,实现了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酰胺、聚酯酰胺、聚碳酸酯、聚砜等原材料合成和小于0.3mm膜丝及各种型号膜组件批量化生产,在沂蒙革命老区建立起了我国首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空纤维气体分离膜高科技企业,打造了自主研发的“膜”法世界,膜产品性能指标与国外产品相当,在通量和特种成分选择性方面更优于国外产品。氧氮分离膜、氢气分离膜、二氧化碳分离膜、氦气分离膜和VOC分离膜,在汇海膜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展厅里,采用先进的纺丝技术和精密的封装设备制造的膜材料依次陈列,彷佛走进了一座膜材料博物馆。“你现在看到的这个二氧化碳分离膜,可将天然气、油田伴生气、沼气、烟道气等体系中的二氧化碳分离捕集,再加以合理利用,是将其转化为能源和产品的最佳途径。”董事长谢忠宝对公司的“膜法”产品如数家珍。凭借着气体分离膜多元的应用场景和在提升战略能源储备、实现“双碳”目标等方面的社意义和经济价值,2023年6月10日,汇海膜在胜利油田组装了全国首套50000m3/d的油田伴生气膜法二氧化碳分离捕集与回注工业化装置,大大降低了能耗和成本,得到了中石化集团认可,并在胜利油田、长庆油田和塔里木油田相继推广应用,加速了CCUS技术的市场化、商业化步伐。与中国石油大学合作组装了150m3/h烟道气二氧化碳捕集示范装置,藉此又与拉脱维亚签订烟道气碳捕集示范项目,近期正在开展中海油中空纤维膜法碳捕集撬装化装置的配气测试工作;以氦气分离膜与中石油成化总厂、中海油、中科皖能、安徽万瑞等开展了天然气提氦和场地提氦应用,突破了国外对我国氦气分离提取技术的封锁;此外,采用氧氮分离膜和VOC膜在国内先后进行了空调富氧、富氧燃烧、加油站VOC分离回收等应用,老区企业向着高精尖迈进的步伐铿锵有力,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原文来源于:沂南县委宣传部)